这个第一因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诸法,不能单由某一因或某一缘才能成就,譬如吾人色身能够成就,需要以第八识为因,意根、无明、业种、第八识大种性自性、四大、第八识及第七识识种、五遍行等众缘和合才能成就。又譬如五根身成就了,可以接触外五尘,由第八识变现内六尘(包括法尘),这时还需要意根触法尘及做主(即作意与思心所有法),才可以从第八识出生前六识,其中意识才能了知一切法,所以吾人能够了知一切法,需要以第八识为因,前七识及其识种、五根身、五十一心所有法等为缘配合运作,才能成办,非是单靠某一因或某一缘才能成就。如果单靠某一因或某一缘而能出生诸法,这个法尽(绝)对不是佛法,是外道法,所以《俱舍论》卷六说得好:
一因生法,决定无有。
也就是说,诸法需要种种因与缘配合才能成就,不是单靠某一因或某一缘才能成就诸法及了知诸法。像这么简单的道理,达照不是不知道,只是达照自己不懂第一因、无上因的真实义,认为不需要第一因就可以成就诸法,以此错悟知见来评论 平实导师,显得自己对佛法太孤陋寡闻了。
经又云:阿难。汝犹未明一切浮尘,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妙觉明体。如是乃至五阴六入,从十二处,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。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妙真如性。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,了无所得。
一因生法,决定无有。
也就是说,诸法需要种种因与缘配合才能成就,不是单靠某一因或某一缘才能成就诸法及了知诸法。像这么简单的道理,达照不是不知道,只是达照自己不懂第一因、无上因的真实义,认为不需要第一因就可以成就诸法,以此错悟知见来评论 平实导师,显得自己对佛法太孤陋寡闻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释:“第一因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诸法,不能单由某一因或某一缘才能成就。”如是解,契如来藏真实义否?。先不论之,我们引经论看看如何说。兹问题作三分解。
先释第一因待缘生否?。楞伽经卷二云:佛告大慧:我说如来藏,不同外道所说之我。大慧:有时说空,无相,无愿。如实际,法性,法身,涅槃。离自性,不生不灭。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。如是等句,说如来藏已。如来应供等正觉,为断愚夫畏无我句,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。大慧: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,不应作我见计著。
卷四又云: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:世尊,唯愿为说三藐三佛陀,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善于如来自性,自觉觉他。佛告大慧:恣所欲问,我当为汝随所问说。大慧白佛言:世尊,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?为不作耶?为事耶?为因耶?为相耶?为所相耶?为说耶?为所说耶?为觉耶?为所觉耶?如是等辞句,为异为不异?佛告大慧:如来应供等正觉,于如是等辞句,非事非因。所以者何?俱有过故。大慧:若如来是事者,或作,或无常。无常故,一切事应是如来;我及诸佛,皆所不欲。若非所作者,无所得故,方便则空;同于兔角,般大之子,以无所有故。大慧:若无事无因者,则非有非无。若非有非无,则出于四句。四句者,是世间言说。若出四句者,则不堕四句。不堕故,智者所取。一切如来,句义亦如是。慧者当知,如我所说,一切法无我,当知此义。无我性,是无我。一切法有自性,无他性,如牛马。大慧:譬如非牛马性。非马牛性。其实非有非无,彼非无自相。如是大慧,一切诸法,非无自相,有自相。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,以妄想故。如是一切法空,无生,无自性,当如是知。如是如来与阴,非异非不异。若不异阴者,应是无常。若异者,方便则空。若二者,应有异。如牛角,相似故不异。长短差别故有异,一切法亦如是。大慧:如牛右角异左角,左角异右角。如是长短种种色,各各异。大慧:如来于阴界入,非异非不异。如是如来解脱,非异非不异。如是如来,以解脱名说。若如来异解脱者,应色相成。色相成故,应无常。若不异者,修行者得相,应无分别。而修行者见分别,是故非异非不异。如是智及尔炎,非异非不异。大慧:智及尔炎非异非不异者,非常非无常,非作非所作,非有为非无为,非觉非所觉,非相非所相,非阴非异阴,非说非所说,非一非异,非俱非不俱,非一非异,非俱非不俱故,悉离一切量。离一切量,则无言说。无言说,则无生。无生,则无灭。无灭,则寂灭。寂灭,则自性涅槃。自性涅槃,则无事无因。无事无因,则无攀缘。无攀缘,则出过一切虚伪。出过一切虚伪,则是如来。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。大慧:是名三藐三佛陀,三藐三佛陀者,离一切根量。
经云: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:世尊,如世尊说,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;又世尊说: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;云何世尊为无性故,说不生不灭,为是如来异名。佛告大慧: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,有无品不现。大慧白佛言:世尊,若一切法不生者,则摄受法不可得;一切法不生故,若名字中有法者,惟愿为说。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谛听,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我说如来非无性,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,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,亦非无义。大慧:我说意生,法身,如来名号,彼不生者。一切外道,声闻缘觉,七住菩萨,非其境界。大慧,彼不生,即如来异名。
楞严经卷二云:阿难言。必此妙见,性非自然。我今发明,是因缘生。心犹未明,咨诣如来。是义云何,合因缘性。
佛言。汝言因缘。吾复问汝。汝今因见见性现前。此见为复因明有见,因暗有见,因空有见,因塞有见。阿难。若因明有,应不见暗。如因暗有,应不见明。如是乃至因空因塞,同于明暗。复次阿难。此见又复缘明有见,缘暗有见,缘空有见,缘塞有见。阿难。若缘空有,应不见塞。若缘塞有,应不见空。如是乃至缘明缘暗。同于空塞。当知如是精觉妙明,非因非缘,亦非自然,非不自然,无非不非,无是非是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汝今云何于中措心。以诸世间戏论名相,而得分别。如以手掌撮摩虚空,只益自劳。虚空云何随汝执捉。
经又云:阿难。汝犹未明一切浮尘,诸幻化相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幻妄称相,其性真为妙觉明体。如是乃至五阴六入,从十二处,至十八界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。常住妙明,不动周圆妙真如性。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,了无所得。
卷三云:阿难。识性无源,因于六种根尘妄出。汝今遍观此会圣众,用目循历。其目周视,但如镜中,无别分析。汝识于中次第标指,此是文殊,此富楼那,此目犍连,此须菩提,此舍利弗,此识了知,为生于见,为生于相,为生虚空,为无所因,突然而出。阿难。若汝识性,生于见中,如无明暗及与色空,四种必无,元无汝见,见性尚无,从何发识。若汝识性,生于相中,不从见生,既不见明,亦不见暗,明暗不瞩,即无色空,彼相尚无,识从何发。若生于空,非相非见,非见无辨,自不能知,明暗色空,非相灭缘,见闻觉知,无处安立。处此二非,空则同无,有非同物。纵发汝识,欲何分别。若无所因,突然而出,何不日中,别识明月。汝更细详,微细详审,见托汝睛,相推前境,可状成有,不相成无,如是识缘,因何所出。识动见澄,非和非合。闻听觉知,亦复如是,不应识缘,无从自出。若此识心,本无所从。当知了别见闻觉知,圆满湛然,性非从所。兼彼虚空地水火风,均名七大。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阿难。汝心粗浮,不悟见闻,发明了知,本如来藏。汝应观此六处识心,为同为异,为空为有,为非同异,为非空有。汝元不知,如来藏中,性识明知,觉明真识,妙觉湛然,遍周法界。含吐十虚,宁有方所,循业发现。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,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,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
夫第一因(如来藏)非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诸法,何以故?自心本缘自生。虽然言自心本缘自生,但是自心还是无生;为何作如是说?一心故。佛说缘生万法,其理极是深奥。故有言:识的缘则事已毕。缘觉不胜解自性缘生法,故随修十二因缘证得缘觉。中论云: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;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因缘所生法 亦是中道义,即是此处所说自心本缘法,无前尘故。若不解,心随至内外一切法则变成前尘法。经云:佛告阿难:一切世间,大小内外,诸所事业,各属前尘。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;我们会在后二分再作解释,您就会善解何谓本缘法,缘生法是空,假名缘法何谓之一异妙理。第一因如来藏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,非事非因,非因缘非自然有;然非无待缘生一切法。何以故?如来藏具足世间出世间净法种子,故言非无性。起信论云: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,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。夫这些道理甚深微细,故云一切外道,声闻缘觉,七住菩萨,非其境界。
夫言世间三缘和合生皆有过失,更何况是第一因。经云:大慧。若复说无种有种识。三缘合生者。龟应生毛。沙应出油。汝宗则坏。违决定义。有种无种说。有如是过。所作事业。悉空无义。大慧。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。所作方便因果自相。过去未来现在。有种无种相。从本已来成事。相承觉想地转。自见过习气。作如是说。如是大慧。愚痴凡夫。恶见所害。邪曲迷醉无智。妄称一切智说。
经又云: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。世尊。世尊所说常及不思议。自觉圣趣境界。及第一义境界。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。佛告大慧。非诸外道因缘。得常不思议。所以者何。诸外道常不思议。不因自相成。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。何因显现常不思议。复次大慧。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。彼则应常。由作者因相故。常不思议不成。大慧。我第一义常不思议。第一义因相成。离性非性得。自觉性故有相。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。譬如无作虚空。涅槃灭尽故常。如是大慧。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。如是大慧。此常不思议。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是。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。应得修学。
若第一因众缘生,则有断常无量过失。经云: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。世尊。般涅槃者。说何等法谓为涅槃。佛告大慧。一切自性习气。藏意识见习。转变名为涅槃。诸佛及我。涅槃自性空事境界。复次大慧。涅槃(第一因)者。圣智自觉境界。离断常妄想性非性。云何非常。谓自相共相妄想断。故非常。云何非断。谓一切圣。去来现在得自觉。故非断。大慧。涅槃不坏不死。若涅槃死者。复应受生相续。若坏者。应堕有为相。是故涅槃离坏离死。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。复次大慧。涅槃。非舍非得。非断非常。非一义。非种种义。是名涅槃。
夫有一种外道言诸法单一因和一缘就可以生万法;事实不然,何以故?若如是单因则红豆单因亦可生麻,生稻,生牛生马,无有是处。大乘入楞伽经云:若一能生多,一切无因有,所作因灭坏,是妄计所立。若妄计所立,如灯及种子,一能生多者,但相似非多。胡麻不生豆,稻非穬麦因,小豆非稻种,云何一生多?但是如果处于如来藏境界一因一缘,那一既非数目字耶;在此必须善解明鉴。大圆满镜一缘顿生万法,这非外道二乘人和二见人所了解。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云:譬如藏識頓現於身及資生國土一切境界。
夫第一因要靠因缘或非因缘生,皆是建立诽谤二见法,非我说法;我说一切法离有无二见,即是我第一因耶。
而说偈曰:
一切悉有性,是凡愚妄想;
若如彼所见,一切应是真;
一切法无性,净秽悉无有;
不实如彼见,亦非无所有;
故我说一因,汝等应善学。
5 条评论:
《俱舍论》卷六说:一因生法,决定无有
完整句子是:餘二因生,一因生法,決定無有。
从论主解释是要具足众多因缘生法;如其解释众生色身要八识,意根,无明,大种,四大,遍行心所等而生;八识变生外尘,心作意,思摄受;意识才能了知一切法。“所以吾人能够了知一切法,需要以第八识为因,前七识及其识种、五根身、五十一心所有法等为缘配合运作,才能成办,非是单靠某一因或某一缘才能成就”
故从俱舍论境界言,诸法皆是从众因缘而生,非是二因一因而生;但是我们必需先善解俱舍论是破外道无因生(见兔无角计诸法亦无因生,前后无相续故无因生,第一能生因是无因生,而能生一切法,一切法是有因生法。)一因(作者,神我,梵天,时,空间,尘等一因)或二因生(空色,有为无为,常无常,识大种等二因生)。兹善解竖立,那我们就不会随所说事法,而建立虚妄分别宗,与各各境界内教同门不作无谓言语纷争。
若摩诃衍一乘谛法,述一因即是非地前人所胜解。有问:如果用一秒或频婆罗(十兆)之一秒能做恒河沙状事情否?地前或常人皆说不可能之事。但是佛处如来藏不虚妄说:十兆之一秒做恒河沙事情,已经是给多其秒兮;真实非其然耶。何以故?如来藏不可思议一因缘秒,皆是过世间量,非世间量可量;汝等莫作虚妄巧心测量。法华经: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,诸佛自在神通之力,诸佛师子奋迅之力,诸佛威猛大势之力。神通之力,师子奋迅之力,威猛大势之力;此三力成遍不可思议事,连弥勒等觉菩萨住阿惟越致地,对此事亦不达兮。法华经云:弥勒菩萨等、俱白佛言:‘世尊,是诸世界,无量无边,非算数所知、亦非心力所及,一切声闻、辟支佛,以无漏智,不能思惟、知其限数,我等住阿惟越致地,于是事中、亦所不达,世尊,如是诸世界,无量无边。
现举一喻明之:经云:是诸菩萨从地出已,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、释迦牟尼佛、所,到已、向二世尊头面礼足、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、亦皆作礼,右绕三匝,合掌恭敬,以诸菩萨种种赞法、而以赞叹,住在一面,欣乐瞻仰于二世尊。是诸菩萨摩诃萨,从初涌出,以诸菩萨种种赞法、而赞于佛,如是时间、经五十小劫。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,及诸四众、亦皆默然五十小劫,佛神力故,令诸大众谓如半日。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,见诸菩萨、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。
何谓一小劫:大毗婆沙论等谓,人寿自十岁起,每过百年增一岁,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;又自八万四千岁起,每过百年减一岁,至十岁为减劫之极。此一增一减,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,称为一小劫,若五十小劫(168,000 x 50 x 365 x24x60x60=264,902,400,000,000秒 )若一秒作一件事情(264,902,400,000,000/43200=每一秒做6,132,000,000件事情。但是如此算法,皆是在我们心量所可以测算范围罢了;若在如来藏境界,一秒所作之事情则非可算量兮。
法华经云: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,因妙光菩萨、说大乘经,名妙法莲华、教菩萨法、佛所护念。六十小劫、不起于座。时会听者、亦坐一处,六十小劫、身心不动,听佛所说,谓如食顷。是时众中,无有一人、若身若心而生懈倦。六十小劫、身心不动,听佛所说,谓如食顷。六十小劫,谓如食顷。一食之頃,謂暫時也。如此之不可思议之事,修多罗处处有之,我们又何必所犯如外道所犯呢。善解善解。
而说偈曰:
法身如幻,色身何谓?
八识遍行,心所外尘,
皆是鱼饵,逆楔出楔,
如幻之法。一因二因,
多因无因,非我圣教;
离分别心,诸因如是。
法尘
(一)六尘之一。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。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,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,故称法尘。楞严经卷一:‘纵灭一切见闻觉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’又法尘相当于十二处中之法处,十八界中之法界。或指使人起执着心之现象。
(二)修行者执着于佛法,而生起迷妄心,此佛法于其人,亦称为法尘。碧岩录第八十三则:‘殊不知宗师家说话,绝意识,绝情量,绝生死,绝法尘,入正位,更不存一法。’
【五遍行 】
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。指周遍于一切心王、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,即触、作意,受、想、思等五者。此五心所皆具四种一切之义,即:(一)一切性,遍于善、恶、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,故谓一切性。(二)一切地,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、无寻有伺、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,故谓一切地。(三)一切时,又分为三义:(1)于一切有心之中皆具有此义,此系就‘自他’相待之情形而言,即‘他’之一切心若起,则‘自’心必与之相应而起;而一切之有心莫不具有此自他相待之性质。(2)自无始以来皆不间断。(3)缘一切境时皆起。(四)一切俱,此五遍行相互俱生,故谓一切俱。此五心所之外,无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,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。于萨婆多部,除上记五心所之外,别加欲、慧、念、胜解、三摩地等五别境,而立十心所之说,是为大地法。[成唯识论卷三、卷五、瑜伽师地论卷三、大乘五蕴论、显扬圣教论卷一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、大乘百法明门论]
五十一心所
心所有五十一种,分为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随烦恼、不定等六类。一、遍行心所:指于一切心、一切性、一切时、一切地、一切识相应俱生起之心所,即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等五种心所。二、别境心所,指于一切性、一切地得起,于境有起有不起之心所,即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种心所。三、善心所,指其性善,唯起于善心品之心所,即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等十一种心所。四、烦恼心所,指根本烦恼,即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等六种心所。五、随烦恼心所,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之心所,即忿、恨、恼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、嫉、悭、无惭、无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沈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等二十种心所。六、不定心所,指不入于前五位之心所,即悔、眠、寻、伺等四种心所。
三藐三佛陀
佛十号之第三。旧译曰正遍知,等正觉等。新译曰正等觉。对于外道之邪觉,称罗汉为正觉,对于罗汉之偏觉,称菩萨为等觉,对于菩萨之分觉,称佛为正等觉。案菩提就法而名,佛陀就人而名,故三藐三菩提宜谓为正遍知,正等觉等。三藐三佛陀宜言为正遍知者,正等觉者等。智度论二曰:‘何名三藐三佛陀?三藐名正,三名遍,佛名知,是言正遍知一切法。’法华玄赞二曰:‘旧云正遍知,即正觉等觉正等觉,如次简外道小乘菩萨三种。’希麟续音义曰:‘三藐三佛陀正云三藐三没驮,三字去声,此云正等觉,亦云正遍知,即第三号也。故维摩云:阿难!若我广说此三句义,汝以劫寿不能尽受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