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音观音海潮音

2017年11月20日星期一

評處處黠講“即是”和“就是”的蕭平實居士。2

夫未解釋蕭平實居士的即是或就是解釋文,我們先把原本三種譯本經文與蕭平實的文對照,後面才陳述之。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::「如來之藏,是善不善因,能遍興造一切趣生。譬如伎兒,變現諸趣,離我我所。不覺彼故,三緣和合方便而生。外道不覺,計著作者。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,名為識藏。生無明住地,與七識俱。如海浪身,常生不斷。離無常過、離於我論,自性無垢,畢竟清淨。其諸餘識,有生有滅。意.意識等,念念有七。因不實妄想,取諸境界,種種形處,計著名相。
入楞伽經:佛告大慧。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。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。譬如伎兒出種種伎。眾生依於如來藏故。五道生死。大慧。而如來藏離我我所。諸外道等不知不覺。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。大慧。諸外道等妄計我故。不能如實見如來藏。以諸外道,無始世來虛妄執著,種種戲論,諸熏習故。
大慧。阿梨耶識者。名如來藏。而與無明七識共俱。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。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。餘七識者。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。七識由彼虛妄因生。不能如實分別諸法。
大乘入楞伽經:大慧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。能遍興造一切趣生。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。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。外道不知執為作者。無始虛偽惡習所熏。名為藏識。生於七識無明住地。譬如大海而有波浪。其體相續恒注不斷。本性清淨離無常過離於我論。其餘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。妄想為因境相為緣和合而生。
蕭平實:經典裡面有明白的說: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。比如說《入楞伽經》〈佛性品第十一〉:(佛言:)「大慧!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,如大海波常不斷絕,身俱生故;離無常過,離於我過,自性清淨;餘七識者心:意、意識等念念不住,是生滅法。」這就是明說了,說阿賴耶識者叫作如來藏
這一段經文裡面很清楚的說:這個阿賴耶識不但叫作如來藏,而且也是未來佛地的如來心;所以 佛說「如來心、阿梨耶識、如來藏」,將這三個名稱合在一句中同時宣說,這意思就已經表明了:如來心也就是如來藏,也就是阿賴耶識心體。。。】
夫蕭居士言【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】主要是依《入楞伽經》〈佛性品第十一〉的經文:大慧!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,。。。故做出【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】的正覺學會主要宗旨依據也。注意原本經文是【大慧!阿梨耶識者,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,。。。】而不是【大慧!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,。。】
這段經文對回其他兩種譯本意,本意是【大慧!所謂有阿梨耶識名者,是因為如來藏與無明七識共俱,故如來藏轉名稱阿梨耶識名也。此名如來藏之名是形容描述之形容意,不是名稱意。何以故?因為如來藏無始虛偽惡習所熏,才轉名叫阿梨耶識也。故言阿梨耶識唯有名無體,而如來藏是有名有體。如果沒有阿梨耶識名,或離阿梨耶識;也就是無生無滅清淨如來藏也。如來究竟息滅無始虛偽惡習煩惱和無明,故叫如來清淨藏。世間眾生無始虛偽惡習煩惱和無明煩惱垢重,故言世間阿梨耶;而不是言清淨如來藏。從此的解釋,如何言阿梨耶識就是如來藏矣。入楞伽經經文,不是直言【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】何以故?因為有阿梨耶識虛生則俱有七種識生也。虛生是指無始虛偽惡習煩惱和無明也。故八地菩薩以上轉阿梨耶識名為異熟識。等覺金剛定轉異熟識名無垢識。為何言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,因為七種識有生有滅,而如來藏識是不生不滅。契經偈說:如來無垢識,是淨無漏界;解脫一切障,圓鏡智相應。故說阿賴耶識名,過失重故,最初捨故。何以故說阿賴耶識名,過失重故,最初捨故?因為受無始虛偽惡習煩惱和無明熏,故言過失重,最初捨也。我們再看回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也是如此解意:如來之藏,因無始虛偽惡習所薰,名為識藏(識藏也翻譯為阿梨耶識)。生無明住地,與七識俱。大乘入楞伽經也是如此解意:無始虛偽惡習所熏,名為藏識(藏識也翻譯為阿梨耶識);生於七識無明住地。實際在入楞伽經上下文全意也是如此解意:無始世來虛妄執著,種種戲論,諸熏習故。。。阿梨耶識者,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。劉宋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譯本和魏譯入楞伽經的文法,很多皆是西來文法的倒裝句,故如果沒有三種譯本對照讀之,難免會難明和錯解經文的本意也。而蕭平實居士引入楞伽經,就草率言【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】亦如蕭平實他所犯上把原本經文【依彼阿梨耶識有生有滅】篡改成【依彼阿梨耶識無生無滅】的過失一樣也。

没有评论: